龐文真   2005-09-26
 
  如果你是個科技人,面對桌前數不清的規格、程式、交期、成本、專案, 你抱的是一顆愉悅的心,還是一個逃跑的夢?生命的意義、工作的價值,過去不曾認真面對, 如今都全部襲來,這不是你個人的苦惱,這是全台灣職場工作者都會碰到的人生關卡。 如何度過這個艱苦的撞牆期?告訴你一個澎湃人心的方案:出國進修去吧!  




  一九八九年,時任宏碁電腦副總經理的李焜耀,正準備走入三十七歲的人生,也在這一年,他做了一個關鍵的人生決定:離開職場到瑞士去念書。在宏碁度過了十三個年頭,當困惑逐漸變得和收穫一樣多,他覺得人生該有個轉折,而瑞士日內瓦湖畔的洛桑管理學院(IMD),也許是個「驚喜」的起點。


  一九八六年,李鍾熙擔任美國阿岡國家研究院(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研究員兼計畫主持人,已有五年之久,從伊利諾大學取得化工博士後,他就被視為科學界的明日之星。但這一年,他決定重回大學,「商業是什麼,我們科學家為何不去從基礎就搞懂?」夜半苦啃GMAT考試幾個月,進入芝加哥大學MBA教室的那一天,他覺得「整個世界都變了」。


  二○○五年,李焜耀做出他人生中第二個關鍵性決定,以明基電通全公司和自己的全部生涯做賭注,買下德國西門子手機事業部。二○○五年也是李鍾熙擔任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第二年,在他的藍圖中,工研院正準備從一所刻板、專業的研究機構,變成一個勇於介入社會脈動與商業潮流的活潑學院


  「歐洲的學習」,不僅讓李焜耀獲得了高階管理者的視野和知識,也帶他沉浸在歐洲人的企業、品牌和價值交會的生活中,這使他比任何企業家都更體會「商業的底層人文精神,就是品牌」的真義——洛桑管理學院的一年進修生涯,改變了他的中年,也埋下併購西門子最早的那一根姻緣紅線。


  讀完芝加哥的MBA,李鍾熙對於中年進修簡直上了癮,八年後,他再度申請進入哈佛大學,三個月的課業中,「認識了第七艦隊的副司令、以色列國家安全局局長、IMF(國際貨幣基金)的Director、HP好幾位高階主管,」李鍾熙笑著說:「讓我認識到所有商業要成事,掌握人和環境的變化缺一不可。」


  李焜耀、李鍾熙和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一樣,都是在自己的生命經驗裡,追求賈伯斯所謂的「Epiphany」(頓悟)——藉由一個把自己拋出「習慣世界」的事件,來重新發現自己。不同於雙李的是:賈布斯選擇的是離開大學,到印度體驗宗教,這段歷練使他後來在蘋果電腦所做的每一件決定,都帶有東方濃烈的「直覺」和「直觀」色彩——由滑鼠、視窗、<玩具總動員>到iPod,每一個創新都被看成是電腦工業史上的革命


  異地進修,是蛻變的開始。因為在現代社會裡,每個人都被迫成為日復一日的螺絲釘,藉著「重複」來爭取最大生產效率;但這種「重複」也壓抑著工作者的自我創造慾望,唯有「離開工作現場,重新充電,才能找到下一步的動力」。


  任職於德國西門子自動化事業部的蔣世堅,成功大學畢業後到沙烏地阿拉伯工作了八年,然後到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念機械碩士和博士,回國後分別在工研院機械所、美商艾波比(ABB)做「機器人」(robot)研發。隨著年齡增長,蔣世堅心想:如果能接受更系統化管理課程,未來或許能以「純管理職能」(pure management)找新的工作,而不用僅靠著機器人專業,自己的職業生涯應該會更寬廣。果然,在獲得美國Thunderbird學校的MBA後,蔣世堅順利進入德商西門子,一份和機器人研發不相關的工作。兩年的企管課程讓他相當有信心,知道該如何大立大破,「建立一個有能力轉變的組織,是中、高主管最過癮的工作,沒有MBA,我不可能有這樣的自信」蔣世堅說。


  而茂德科技的業務行政管理師畢復敬,則是由八年前的公司總機小姐做起點,反省是否需要給自己新機會(new opportunity),從而在英國留學後,找到第二個春天;或是趨勢科技新事業發展經理王明聖,在單一的工程師研發工作外,思考是否需要做一個大轉型(vertical change),進而自費前往新加坡,念一個眾人訝異的EMBA學位。在國外不同環境的刺激之下,這些曾經困惑的台灣青年都變得獨立自主,並更有自信,他們所做的各種新工作,更是推動台灣企業創新轉型的微型引擎


  
大部分國外的進修課程都需要大量的閱讀、研讀案例、寫報告、做presentation,許多進修者都對當年能快速地以英語閱讀,並趕交報告,感到驚異──「怎麼熬過來的?」自己都帶著些微遲疑與不可言喻的驕傲。同時,國外的管理課程特別強調系統化的思考、判斷力的培養。畢業於台大機械系,荷商殼牌石油(Shell)工作兩年後,到荷蘭鹿特丹商業管理學校念國際管理商管碩士的前福華先進微電子常務副總曾子敬說,「系統化的思考」是他在荷蘭求學最大的收穫,至今寫任何報告和任何人溝通事情,都會有三大重點,而且一定要有結論。英國念完碩士的畢復敬也表示,「台灣的資訊很多、很發達,但是比較缺乏系統化的整理,」進修後,她明顯地覺得自己思考變得較清晰。


  「離開工作,開始進修」簡簡單單八個字,但卻是需要深沈的思考和更詳細的規劃,「重要的,不是未來要對應什麼工作,而是自己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津橋管理顧問留學資深顧問方琇怡分析,詳細的規劃,牽涉與自己志趣和未來職業生涯想法,很多想留學進修的人來找她幫忙,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個時候方琇怡會要對方回家好好想清楚,到底自己想要什麼。工研院院長李鍾熙就是一個一直知道自己興趣所在的人,在科學理論的領域裡,他可以找到許多能鑽研的題目,自己也會做研究;但是他明白自己的興趣是「當科學理論和科技應用的橋樑」,他需要補充科技商業化的知識,於是有計畫地逐步往商學院前進。


  不可諱言,到國外進修所費不貲,動輒三、五十萬,知名的好學校甚至兩、三百萬都可能,但是幾乎所有從國外回來的人都不後悔,工作上也都意外地能更上一層樓或得到更好的報酬,最重要的——是他(她)們的人生都變了,變得陽光滿地,不再惆悵,變得每天都帶著微笑上班。


  在接下來的十二個月裡,你要不要和李焜耀一樣,做個大膽的計畫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萬聯編輯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